找到相关内容346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白毫观的修持方法

    片刻,心念已经收摄后,即放下名号,以与视觉直线平行的虚空中,观想一尊阿弥陀佛丈六金身立于莲花之上。初观时以净室所供的佛像作观境,即观所供佛像立于空中,到了观想分明时,此像渐渐化大,愈显庄严,成丈六立体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44890487.html
  • 如何念佛-妙莲老和尚开示

    回来,这就是反闻观音,此是用耳根修法;声声佛号听回,此是忆佛念佛。圣号是弥陀佛,耳闻是观世 音,忆念是大势至;如此念佛人是取西方三圣为所正观境,正念法应知。     这句佛号是从那来的呢?是从心中来...

    妙莲老和尚

    |念佛|净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08232090939.html
  • 如何念佛最容易成就

    回来,这就是反闻观音,此是用耳根修法;声声佛号听回,此是忆佛念佛。圣号是弥陀佛,耳闻是观世 音,忆念是大势至;如此念佛人是取西方三圣为所正观境,正念法应知。     这句佛号是从那来的呢?是从心中来...

    妙莲老和尚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18041790940.html
  • 略述修禅次第

    知其虚妄不实,层层破析,不受不着,就得断除见思烦恼,获得阿罗汉果。前面所说的十六特胜是总观,观境较粗,这里所说的通明是别观,观境较细。三、出世间禅  有观、炼、熏、修的四种:  1、观禅:  观即依解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2339231.html
  • 实践与现观

    名现观。二、过去的事物已灭,未来的事物未生,都非全部真实,惟有现在正现起的事物体用俱全,可算全部真实。智慧湛寂,不落前后,契入现前现实具体事物,本事物的质量善巧处决,名现量智,但以现实具体事物为所观境,是名现观。三、绝去主观的智慧照物,任运通达,毫不用力,而他所缘的又是性境客观自具,不同于主观的纯由意识记忆想像所现起的独影境;也不同于教条的由心情疑似所现起的似带质境。这样能观智与所观境,二俱现成,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5750415.html
  • 略论三因佛性

    观境,即缘因佛性;若能若所,若心若法,唯一实谛,即正因佛性”大师又说:“性中虽具三因,然缘了无功,同名正因。如家国无事,将相不显其能,但闻国主之名。修因之中,全赖缘了。然缘了权威,正因所赐。如命将相,...不二即正因。在果地上,则成三德。正因即法身德;了因即般若德,缘因即解脱德。藕益大师云:“性具三因,祗现前惑业苦而已。惑即了因种子;业即缘因种子;苦即正因佛性。若就行人点三因者,能观观,即了因佛性,所观境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158268.html
  • 天台宗教理命题略论

    宗的观行之法。大乘佛教的基本哲学就是缘起性空之实相论。天台宗更是强调实相论,实相是所观境,是诸法之本然实相,要体认实相,就是知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。所谓缘起性空者,就是破一切法有实自性见,同时也破虚无...谛圆融则是从所相上建立。三谛圆融之说是天台宗的诸法实相真理观。一切诸法皆是所观境,一切诸法当体即是三谛圆融,所谓三谛者,一空谛、三假谛、三中谛。三谛论是对般若中观学的二谛理论的补充,般若中观学的二谛是...

    胡晓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360866.html
  • 释三观

    互摄互容而重重无尽,为周遍含容观。  上述三种所观境,虽同一心法界,然因能观之智深浅不同,而有此三种别,故又称为三重观门。  杜顺大师又在“法界观门”中开真空观为会色归空观、明空即色观、空色无碍观、泯绝无...二者之义理虽同,然意趣相异。其相同为泯相即空观、起幻即假观、绝待即中观。圆觉三观之相异处,乃明示行人之用心方便,多就心而成行,故不立所观境;天台三观则推穷诸法之性相,多就义理而生解,故立所观三谛。  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5460949.html
  •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(2)

    Asamprajanya),不正知即是邪知,误解世间法及出世间法,破坏佛教真理。《成唯识论》卷六称:  云何不正知?于所观境,谬解为性,能障正知,毁犯为业。[122]  (4)、别境心所  在五个别境心所中末那识只是与...非如遍行同缘一境。欲所缘者为所乐境,胜解所缘者为决定境,念所缘者为曾所习境,定所缘者为所观境,慧则于四境拣择为性。此五种心所,乃必作之心,善恶皆然。此五心所,具一切性(善恶无记)、一切地(三界九地)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5155698.html
  • 唯识三十论释(2)——守培法师

    。设曾见闻,不能明记,念亦不起,故念亦名别境。  云何为定?于所观境,令心专注,不散为性,智依为业。若于所观之境,或时依,或时不依,或全不依,皆非定境,由斯定名别境。云何为慧?于所观境,简择为性,断疑为业。于所观境,不能明决是非,便非慧心,由斯慧名别境,非遍行。此五心所,别生一境,不同遍行普遍一切。又遍行连带而生,此别境或时起一,或时起二,或时俱起,或俱不起,故名别境。  二善心  已说遍行别境二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468370.html